【两会进行时】看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热词、新词,把握全年发展动向

2023-03-10

3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2022年得来不易的各项成绩,并对2023年进行总体部署。风蓝小编将对《报告》全文高频词、热词、新词进行分析解读,带你速览报告重点助你把握2023年发展动向


一、《报告》高频词

纵观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不变的是,发展始终处在第一位。相比起2022年的发展、建设、政策、经济等高频词,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被提及134次,频次依旧居高不下,发展,永远是第一要务,之后三个高频词分别为经济、建设、社会。

今年《报告》“经济”一词被提及72次,较2022年被提及62次由第四位跃升为第二位,不难看出,继实施“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以来,国家恢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信心。


1:2022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

注:数据来源于腾讯网-凡文科技

从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来看,2020-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GDP增速目标的表述分别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6%以上、5.5%左右,而实际增长分别为2.3%8.1%3%。今年《报告》提出5%GDP增速目标相较于去年的3%符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政策主基调,体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要求,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支撑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扩大就业、改善民生。

从稳健的财政政策来看,《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一是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二是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2023年的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均高于去年,体现了全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力提效”的财政政策基调及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决心。结合二十大报告、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年中共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等文件和会议精神,乡村振兴、城镇建设、传统基建、新基建、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口岸经济、民生服务、生态环境、安全发展十大板块将于2023年迎来重大投资利好。

二、《报告》连续五年热词

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今年政府报告再提“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一视同仁给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民营企发展密不可分,在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给与和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优质民营企业投融资增信、入市经营、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将更便利,同时也将推动更多优质民营企业参与服务国企改革,与国企达成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合作关系,刺激民营企业参与投资信心。


2.数字经济、平台经济

“数字经济”从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到今年数字经济一词已4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从政策导向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融合方面,将催生一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智能制造等新兴企业,同时也将带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数字政务、数字农业、数字文旅、数字商业等“数字智能服务业+”领域发展;平台经济方面,加强常态化监管,明确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平台企业的监管红线,监管规定越细,平台企业发展将越规范、顺畅。


3.工业互联网发展

2019年工业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工业互联网连续5年成为两会的热词。今年《报告》提出“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力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强化工业互联网建设是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创新的关键一招,2023年将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新旧基建领域(5G基建、智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用等)。


4.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继中央一号文延续二十大乡村振兴精神,首提“农业强国”后,今年政府报告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预期资金将更多投向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乡村农文旅融合的特色产业促农增收项目,同时吸引更多专业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公司下沉至农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开发运营。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一词连续几年成为两会期间民众最关心的热点话题,继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职业教育培训需求日益旺盛,将一步带动职业教育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职业院校新建、改造等项目投资。


6.养老、生育保障

《报告》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养老服务保障方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培育机构建设将成为为投资热点,同时重点关注和提高养老保险的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生育支持方面,婴幼儿保健服务、托育服务为投资热点,扩大生育保险范围、产假时间、育龄女性教育、就业问题保障为关注热点。


7.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是民生保障头等大事,也是每年两会最具关注的热点话题,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未像2020年、2022年提出“房住不炒”,但并不代表“房住可炒”。今年《报告》从改善住房需求和防范和化解风险两方面提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有效防范和化解优质头部房企的风险,改善资产负债情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唯有提振住房需求,房地产问题包括头部房企的风险才能进一步解决。在此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购房门槛可能会适当放松,同时保租房将成为未来住房供应的重点增量,这将会刺激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中,对于高库存的房企业,可将部分存量改造为保租房开发融资渠道化解风险。

三、《报告》新词

1.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回顾前几年的货币政策,2019年提出货币政策“松紧适度”;2020年“更加灵活适度”;2021年“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2年“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后,今年政府报告首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有力”就是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精准”就是投向结构要精准,资金将更多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实施“乙类乙管”措施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呈现逐步转好的趋势,预期2023年货币政策回旋的空间有所加大,今年或许有降准的空间。


2.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

报告首次提到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精准处置一批大型企业集团风险,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大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意味着在更加稳定的金融体系系统和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双重加持下,企业入市融资渠道将更加规范化和多元化。


3.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报告》首次提出“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改革化险,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金融稳定法治建设”。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全面注册制下,企业准入范围得到拓宽,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助力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分享